起初,企業習慣了粗獷的公域投放,隨著流量越來越昂貴,開始把目光轉向具備更強用戶沉淀屬性和更好體驗的私域;據豐采網獲悉,私域1.0時代不少商家嘗到甜頭,也有一些商家陷入粗暴拉群賣貨的營銷誤區,于是開始焦慮。
流量變成“漏斗”,粗暴打法遭遇瓶頸、campaign(廣告運作)做完即走;甚至KOL優質內容帶來的用戶都無法沉淀,真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在信息洪流中客戶資產難以留存。
很多CEO、高管經常說,營銷本來是企業最大收入項,現在成為成本項,傳統組織根本無法滿足數字化時代經營需要,依靠短期戰術手段無法驅動長期穩定增長;其實,每個組織伴隨體量壯大,大大小小會出現復合型問題,很難單一解決,怎么辦?
私域生態的發展已經進入2.0時代,其特征包括線上與線下的融合、品牌與渠道的融合,以及公私域的反哺和拉動。未來5-10年,被沉淀下來的流量才是王牌;然后以此為中心,圍繞用戶做公私域打通、商業模式、組織結構系列升級。
眾多品牌轉型案例中均指出,用戶側的數字化改革成為企業整體轉型首要驅動因素,因此,“全域經營就成為重要戰略”。
先跟隨百度愛采購思考一個問題:企業為什么要把全域升級到戰略高度?
傳統品牌經營中,通常把營銷有意地進行割裂,從而分為線上和線下;于是,過去一段時間,大家似乎認為“線上搶了線下生意”,兩者天生敵對關系。
在線下,很多中小企業會把生意下滑根本要素歸結為“線上”,根據國家統計局《202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》指出,線上總零售額占總額才24.5%,數據恰恰相反。
顯然,該數據側面反映生意難做的根本并不存在“線上線下”影響,而是已經從賣方主導市場,轉變至“消費者主權”,具體凸顯三個方面特征:消費者場景多元;多渠道交互;碎片化行為。
網絡快速發展,各種場景均可滿足用戶消費需要;人們會把多余時間和貨幣,用在具體且更加新穎的生活體驗上,導致諸多企業無法快速響應市場變化,很難自上而下,自左向右地圍繞用戶徹底轉型。
比如:連鎖零售企業品牌都是從單點模式起家,慢慢構建其他方面壁壘;但每增加一個單點,就需要重新構建一套系統和團隊配置,導致結構如同煙囪,業務閉環沒有橫向拉通,工作量、資源投入成倍增加。
另外,市場從過去計劃經濟供銷單一渠道,發展至商業廣場、地產為中心的線下經濟,再到現在線上購買便捷性,多渠道交互造成消費邏輯被改變。
如看電影,用戶更喜歡在線上瀏覽信息、選擇購票、線下取票一系列服務。
這種融合打破空間限制,傳統零售企業的“坐商”思維越來越接受挑戰,尤其是黑天鵝事件(新型冠狀病毒)后,很多一線商圈顧客寥寥無幾;即便紛紛開啟線上店,運營效果也表現不佳。
甚至發現,花費巨大人力成本搭起的線上體系,最終基本停留在“工具使用”狀態,形同虛設。
當然,我們目前所處社會因為信息粉塵化效應,讓時間割裂更加零散,人們的大量碎片化時間分布在乘車時、等位時、排隊時,就像共享抓娃娃機、按摩儀在市區各大商場、電影院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。
拿餐飲行業為例,一些商家曾表示,在門口或角落處設置一些“碎片化”消費項目對招攬生意非常有效,不少用戶也認為這種方法讓他們多出一些新的消遣方式。
然而從線上角度,對線下數字化轉型的品牌而言并不友好,剛學會不久的AIDMA法則【Attention(注意)Interest(興趣)Desire(欲望)Memory(記憶)Action(行動)】卻又逐漸向含有網絡特質的AISAS法則【Attention(注意)Interest(興趣)Search(搜索)Action(購買)Share(分享)】發展,直接要求品牌從興趣開始種草,直到搜索、行動、到店、分享全鏈路認知的改變。
可以說,左手面臨店面營銷玩法層出不窮,右手又要接受其他零售品牌都在建設自己私域流量池等諸多問題,如果還沒有認知到全域戰略是企業首要任務,很有可能面臨市場淘汰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知道“只有持續關注用戶本身”才能讓生意可持續,然而卻沒有合適的經營方法,這也是諸多零售品牌數字化轉型做全域的阻礙,面對種種問題,重新認識全域就成為邁出的第二步。
愛采購競價推廣:營銷經營促增長。
用公域擴張品牌,占領心智,私域打造資產,提供服務,加上線上線下場景雙交叉融合,企業才能使品牌和用戶深度互動,進入全域階段。
品牌到底該如何在營銷上運作?不論市場細分差異有多大,總結有兩個基本動作:
1.私域流量建立社交關系鏈
在全域營銷層面,首要任務是利用觸點打通全渠道消費者數據;門店導購,社群、企業微信、線下POS、APP等觸點均可以做會員運營,鏈接消費者。
觀察眾多數字化轉型品牌幾條交易鏈路后發現,不論作為線下私域入口的門店POS還是線上活動入口的第三方平臺,自營小程序是下單最重要紐帶之一,同時還具備“注冊即會員”,現領券現下單的優勢。
想要在多元復雜的環境下,與消費者構建一體化無縫體驗,品牌必須進一步擴展“點—線—面”成為一體。
也就是說,沉淀消費者數據資產只是第一步,然后再根據不同指標,會員和非會員消費對比、不同門店客單價對比、同一門店不同品類銷售額對比等,借助智能分析工具,實現消費數據可視化;最終反哺總部做好決策。
豐采網愛采購競價推廣舉個例子:
坐落在深圳總部的傳統連鎖百貨企業“天虹”,有著30年發展歷史,最初電商崛起對客流分化嚴重,其認為,既然消費者要被瓜分不如早點躬身入局;2015年開發APP,經過經營發現,顧客很少愿意打開一個單獨APP,導購引導也耗時費力。
為找到數字化工具,2018年天虹與企業微信深度合作,開發近190多個接口,并給導購提供一套完成客戶運營SOP(標準化流程),幾點發什么、觸達哪些內容,基于中臺能力做用戶分層。
正是基于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能力,2020年疫情來臨時,企業內部才能做出快速調整,轉危為機。
2.流量私有化,打造品牌資產
目前消費者理念已經不再將愛面子、炫名牌作為重點;更愿意投入到取悅自己、關注當下的生活態度中,品牌要抓住用戶群,制造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顯得格外重要。
比如:憑借一句“你愛我呀,我愛你”火爆全網的蜜雪冰城,上半年瑞幸咖啡與椰樹聯名跨界合作,巧用內容加廣告創意投放策略,都是「引爆消費者話題」教科書級別案例。
要知道,一場營銷背后,是萬家線下門店支撐起的完整消費者體驗旅程,通過多渠道,多元觸點,穿透用戶情懷。
簡而言之,公私域聯動的起點,是利用廣告或自然流量裂變從公域引流,然后通過各種觸點,將公域轉化為品牌資產、商家的私域流量。
在用戶沉淀私域后,零售數字化轉型的品牌可通過公眾號運營、社群運營、導購朋友圈等持續培育用戶,實現全渠道閉環;最終,借助私域轉化工具(小程序商城等)實現成交,以持續獲得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,這才是全域營銷的閉環打法。
毫無疑問,這場量變到質變飛躍的過程站在操盤者(高層)視角做消費者運營,具體包含四個細節部分:
① 觸點優化,先用企微沉淀用戶;
② 搭建會員等級體系、積分體系,培養用戶忠誠并尋找超級用戶;
③ 借助工具打通線下線下交易閉環;
④ 用話題、事件營銷撬動公域。
數字化轉型成功關鍵,一方面戰略端、業務端是否為顧客創造長期價值;另一方面是組織端到底做到怎么配稱;過去組織講究“分工、管控、命令和下達”,現在賦能、共生、協同成為關鍵要素。
創新理論最重要的一位學者克萊頓·克里斯坦森(Clayton M. Christensen)認為,高層管理者目前不僅需要關注業務層面各單元KPI拆分、還要兼并“人的意義”,如果只把績效完成,在今天,企業不會具備競爭力。
總之,以私域為中心配合公域,是萬億規模的新藍海,對企業商業版圖的價值越來越重要;如果想要融入日常經營中,成為生意模式的“水和電”,組織中得力“數字化人才”是不可缺失的部分。
人才顯關鍵。
營銷數字化轉型企業普遍存在三種問題:
① 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結構;
② 這些人才什么畫像,需要哪些競爭力;
③ 面對外部極速變化,找什么特質的人。
眾多頭部工具服務商反饋,服務的大大小小企業中,其中有巨大成功,但也不乏慘痛的失?。欢惺w根結底均指向「組織建設」,通俗來說就是人的問題。
很多傳統轉型企業一般采用KPI工作法則,也有中腰部品牌嘗試OKR轉型,為實現第二曲線愿景,告知每個leader關鍵可量化指標,最終依然沒有實現躍進,這當中包括“基因的不匹配”和“能力偏差”以及“拉通問題”三大痛點。
拿搭建“全渠道觸點”這件事而言:
比如珠寶行業企業,人員結構繁雜,一般新媒體(公眾號、視頻號)、市場部、客服部、大區門店、門店活動均分開管理,如果人力資源部招聘一名私域項目總監,你認為放在哪里合適?
假如放在離客戶最近的客服中心,但觸點打通又交叉管理,這很容易讓中間協調溝通成本無形中增加,如果不是一打手帶隊,很難把事情展開并落地到實處;同樣此類問題在快消、傳統車企、傳統餐飲行業也屢見不鮮。
怎么辦?聚焦業務,搭新班子。
以往大家說“私域轉型是一把手工程”,現在“全域更需要戰略級一把手”,首先務必核心高層親自帶隊,并先圍繞離“用戶”最近的地方厘人才;基本盤(社群、用戶運營、內容運營、工具運營)必不可缺,這方面用金字塔模型最佳不過。
目前大部分企業處于基層操作人員最多,管理層中間位置,頂端的洞察和決策人員最少,但數字化轉型后,就會變成基層人員操作最少,洞察和決策人員最多的「倒三角」結構。
為什么?
之所以有這樣變化,是因為隨著各種技術不斷深入業務,很多基礎工作會交給系統來處理,但“人”的創新能力始終占主導位置,這是各種系統所替代不了的,所以,數字化歸根結底還是人轉型。
面對外部競爭,業務流程如何把控,商業模式如何調整等實質問題,「三懂」復合型人才是解決問題關鍵;即“懂私域增長業務、懂主流工具使用、懂全局概念思維”,此類人才才是企業所需,也會成為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中堅力量。
選人方面,不僅需要“會看游泳的人,還要能游泳的人”,因此不論管理者、基層,一專多能是關鍵;不能因為說的頭頭是道而忽略“以往戰績如何”,老板常犯該錯誤,“以聊取人或以貌取人”都不是最佳辦法。
其次從特質出發,看人最關鍵指標放在“敏捷力”上,也就是,持續并快速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;換言之,需要新解決方案時,是否能快速忘掉之前所做的事情,用接納性思維朝目標邁進,過程保持隨時反饋,同等重要。
想做好全域,首要任務是提升到“戰略高度”。
其次從私域基本盤開始,著重關注公私域營銷組合打法、組織能力建設、人才培養三大方面;這樣才能重心穩固,為企業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。